R Cheat Sheet (1): Basic Building Blocks
R语言入门系列取材于Swirl Courses的R Programming部分(https://github.com/swirldev/swirl_courses),Swirl交互式的特点不便于查找和参考,在这里以Cheat Sheet的形式总结出来,便于随查随用。
1. 计算
R可作为交互式的计算器使用,输入表达式即可求值。
> 5 + 7 [1] 12
2. 赋值
R中的赋值操作使用<- 运算符实现。
例如,可以通过:
> x <- 5 + 7
完成赋值。再次键入x ,可以查看该变量的值,此时x 的值为12:
> x [1] 12
再将x-3 的值赋给y ,此时y 的值为9:
> y <- x - 3 > y [1] 9
3. vector
使用c() 建立vector。这里“c”代表“concatenate”或“combine”。
建立一个包含1.1,9,3.14三个数字的vector,并将其保存在变量z 中:
> z <- c(1.1, 9, 3.14) > z [1] 1.10 9.00 3.14
可以用c() 来拼接vector:
> c(z, 555, z) [1] 1.10 9.00 3.14 555.00 1.10 9.00 3.14
vector可以直接参与数值运算,运算将依次作用于vector中的每一个元素:
> z * 2 + 100 [1] 102.20 118.00 106.28
> my_sqrt <- sqrt(z - 1) > my_sqrt [1] 0.3162278 2.8284271 1.4628739
注:sqrt() 用于求平方根。
两个相同长度的vector进行数值运算时,两个vector中对应位置的元素互相进行运算:
> my_div <- z / my_sqrt > my_div [1] 3.478505 3.181981 2.146460
两个不同长度的vector进行数值运算时,较短的vector会被循环使用,直到与较长的vector长度相同,如前面的例子:
> z * 2 + 100 [1] 102.20 118.00 106.28
其中z的长度为3,如果把2和100都看做为长度为1的vector,在进行z * 2 + 100 的运算时,实际上2和100被循环使用了3次。另两个例子如:
> c(1, 2, 3, 4) + c(0, 10) [1] 1 12 3 14 > c(1, 2, 3, 4) + c(0, 10, 100) [1] 1 12 103 4
4. 查看帮助
使用?来查看帮助。
如要查看c() 的帮助,输入:
> ?c
即可显示相关文档:
5. 调出历史指令
使用上箭头↑ 。
6. 自动完成
使用Tab键。